从业11年,6次年度考核获评优秀等级,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嘉奖2次,先后获得江苏省审计厅大数据竞赛一等奖、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淮安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各类奖项16项……这些荣誉的背后,记载着淮安区审计局计算机科科长刘黎明的奋斗历程。作为青年一代,刘黎明在业务一线用实干和坚持诠释新时代审计工作的责任与担当,尽显青春最美的模样。
练就“多面手”,展现“硬担当”
刚进单位时,刘黎明还是个对审计概念模糊的“小白”。为了尽快的进入角色,融入工作,她买了会计基础的书开始自学,不懂就问;审计业务知识缺乏,就跟档案室借审计档案,学前辈们是怎么审的;审计数据不会分析,就重新拾起大学的数据库教材,照着审计案例编写分析语句……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她就完全跟上了科室工作的节奏。
在审计业务上,她就如同海绵一样,每个项目都在尽力的汲取新知识。2014-2016年,刘黎明连续三年担任地税审计主审,结合税务部门的特点,撰写了题为《互联网+大数据下统一审计组织模式常态化探索》的论文,阐述了统一组织、集中分析、分散核查的大数据审计思路,该论文获得江苏省第七届青年审计论坛三等奖。
2017年8月,刘黎明调岗到法规科,她坚持广泛阅读审计署、审计厅网站、中国审计杂志等,学习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经验和做法;平时审理工作中,她仔细核对审计报告、审计方案、审计取证是否做到应审尽审、审深审透;在参加审计业务会时,她总是提前做好功课,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背景、政策法规,提出法规部门专业意见;5年来,她经手的法规审理意见书156份,审理意见均得到了业务科室的采纳。
问题“敢较真”,矢志“守初心”
同事眼里的刘黎明“勇担当、敢较真、肯钻研”,搞起审计项目来更是一个敢碰硬、敢“拔钉”的能手。她有一双“火眼金睛”,总是能迅速发现问题,找到被审计的单位的“缺项”。
2020年6月,刘黎明担任公立医院改革政策落实审计项目主审,承担了最繁重的数据分析任务,面对几千张表、上亿条的诊疗数据,研究吃透政策,深入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将一本厚厚的《医疗收费目录》翻得边缘发黑,最终发现医院超标准收费、巧立名目多收费、控费指标未达标准等六大类21个问题,这个项目获得2021年江苏省审计厅优秀大数据审计项目。
2021年6月,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改善项目交叉审计项目,刘黎明带着审计组成员,顶着炎炎夏日,跑遍了11个乡镇23个农房改善项目,她说:“眼睛不会骗人,只有到实地看到房子,看到群众入住新房的质量好不好、社区的环境美不美、产业配套优不优,我才能放心。”同时,她还发挥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利用数据对比排查出不符合农房改善条件的9名农户享受省补资金,此次审计共查出四大类19个问题,出具审计移送书2份,最终有10人次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刘黎明更是动真较真。2021年,她参与医疗救助资金收支管理情况审计时,发现部分患病群众在医保中心、卫生院报销外地就医费用时,没有享受到医疗”托底”政策。她立即建议医保部门加强政策宣传,主动与病患者沟通联系,根据审计建议,该区医保局建立了《淮安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疗救助主动告知制度》,从体制机制上避免了此类问题再次出现。
一副“热心肠”,化身“志愿红”
在项目审计中有股较真劲,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刘黎明也有副热心肠。
热心公益,志愿服务走在前。为传承周恩来总理的崇高品质,2020年区审计局成立了“涓涓清溪”学总理青年先锋队。作为青年先锋队副队长,刘黎明在各项志愿活动中都积极组织,走在最前,带头参加结对帮扶、服务社区、文明创建、义务献血等各项志愿活动100余次。
同心抗疫,志愿有我。疫情防控小区值守需要人员,刘黎明第一个报名,坚守在疫情一线50多天。需要挨家挨户上门登记居民信息,她跑遍了小区8栋楼600多住户;帮助空巢老人购买蔬菜,指导不会用智能手机的年长者进行健康信息申报……刘黎明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责任担当,以审计“志愿红”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奉献力量。
用奋斗定义青春。参加工作11年来,刘黎明带着青年人的意气风发和对审计事业的无限激情,从审计业务的“门外汉”到勤勉尽责的审计人,实现了人生蜕变,展现了青春风采。她说:“青年人的审计之路还很长,他们要成长为一颗颗审计之树,扎根在审计事业的土壤中,向阳而生,不懈奋斗,绽放芳华。”(李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