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局动态
市审计局增强“五性”赋能研究型审计
来源:淮安市审计局  2024-02-22

近年来,市审计局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立足“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定位,积极创新审计监督方式,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持续提升审计监督质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统筹安排审计项目,增强“可行性”。紧盯重大政策落实、财政资金绩效、保障改善民生、统筹发展与安全、权力规范运行等方面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科学把握审计全覆盖与重点突出的关系,在编排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做到“三个把握”。一是把握“全覆盖”科学内涵,在职责履行上无禁区,公共资金运用到哪里、公权力行使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着力提升全面覆盖的综合效应,形成常态化、动态化震慑。二是把握监督重点,紧盯党中央重大政策、重大战略,瞄准重大问题、重大风险,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统筹好项目安排,对管理资金密集、涉及群众利益、容易发生问题的部门单位加大监督力度。三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社会广泛关注热点事项,对照“如雷贯耳”工作要求,加强审计项目统筹,实施大兵团作战,集中资源开展有影响力、有震慑力的大项目。

科学谋划审计方案,增强“针对性”。一是扎实开展审前调查,深入调查研究被审计单位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发展规划、职责履行、业务流程等基本情况,全面采集被审单位财务数据、业务数据。二是分析研究被审计单位的重点、难点、盲点和体制机制性问题,重点关注与单位职责直接相关且与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轨迹相关联事项,聚焦政策落实情况以及与所在行业重大战略规划执行情况,系统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三是以揭示问题和防范审计风险为目标,理清审计思路、锁定审计重点和应对措施,量身定制具有个性特征、行业特色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项目实施靶向明确、有的放矢。

探索创新审计方法,增强“有效性”。一是优化统筹审计资源,整合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打破审计机关处室堡垒,组建联合审计组,采取“统一审计时间、统一审计内容、统一审计人员”模式,通过“内外结合”融合审计,实现审计方法共享,发挥审计资源的最大效应。二是强化审计项目统筹,持续推行融合式审计模式,采取嵌入式、“1+N”等形式对各类审计项目进行整合,减轻被审计单位负担,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三是树牢大数据审计思维,深入分析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数据和财务数据,运用“审计大数据分析平台”对相关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推动形成大数据审计分析应用新常态,适应数字化时代审计工作需求。

多纬分析审计问题,增强“穿透性”。一是做“泥腿子”式审计干部,深入审计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真实情况,细致、深入、全面地找准问题,为多维度分析问题夯实基础。二是常怀“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自信坦荡,练就敏锐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在重要问题、重要事件上态度鲜明,从细节着手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线索,透过表象看本质,重点揭露各类违纪违规问题。三是不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善于对问题产生原因进行深层次多维度剖析,从体制建设、机制落实、监管防范、履职尽责等方面提出可操作、能批示的意见建议,更好发挥审计监督服务作用。

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增强“成效性”。聚焦新时期审计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改变“重揭示问题、轻审计整改”的惯性思维,扎实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一是建立健全审计整改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整改结果报告、跟踪检查、部门联动和成果运用机制,持续跟踪审计对象整改落实情况,做到问题不整改不放过、整改不全面不放过。二是压实被审计单位主体责任,通过“台账化”管理、“清单化”销号等多种方式推进问题整改,对社会关注度较高而短期内难以整改到位的问题,以“审计专报”“审计要情”形式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规范管理、深化改革。三是强化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视巡察等监督的贯通协同,促进审计结果以及整改情况在干部管理和综合考核中的运用,自觉接受人大指导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加大对审计结果和问题整改情况的公开力度,不断提升审计影响力,充分发挥“治已病、防未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