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近年来,市审计局以“防风险、促改革”为主线,聚焦审计全覆盖目标,通过优化审前调查、深化审计融合、强化重点领域监督等举措,全面提升审计质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做实做细审前调查,筑牢审计“排头兵”根基。坚持“谋定而后动”,将审前调查作为审计工作的“起跑线”。通过“三步走”模式夯实基础,通过“政策画像”梳理被审计单位职责清单及年度重点工作,对标上级政策文件,构建“政策-任务-资金”关联图谱;通过“立体调研”采用“座谈+问卷+数据比对”方式,深入基层一线,精准掌握被审计单位财务运行规律、风险点和群众关切;通过“案例赋能”建立审计模型库,汇总近三年同类项目审计成果,运用趋势分析、异常值筛查等技术,锁定苗头性问题。
深化审计融合联动,打造监督“共同体”。打破传统审计“单打独斗”模式,推动实现“三类融合”,以“项目融合”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打包”实施,共享数据资源,避免重复劳动;以“团队融合”组建“财政+业务+技术”复合型审计组,财政专家负责数据分析,业务骨干解读政策,技术人员搭建模型,形成协同作战合力;以“成果融合”建立审计成果共享平台,对共性问题编制风险预警清单,推动被审计单位完善内控机制,实现“审计一家、规范一片”。
聚焦重大经济事项,激活审计“免疫细胞”。紧扣“国之大者”,将重大经济政策落实情况作为审计监督重中之重,实现“全链条追踪”,以专项资金流向为轴心,采用“政策下达—任务分解—资金拨付—项目落地”四维穿透式审计,重点核查资金闲置、截留挪用、效益低下等问题;通过“多维度验证”,综合运用“大数据比对+实地核查+第三方评估”手段,例如通过比对财政供养人员数据库与参保信息,快速识别“吃空饷”疑点;加强“促改闭环管理”,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三张清单,对审计发现的资金违规使用问题,推动相关部门立行立改。
创新大数据审计,构建智慧“预警网”。依托“数字审计”赋能,实现“三个转变”,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制导”,构建财政资金穿透式分析模型,对民生资金实行“一键画像”,自动标注异常支出、超期未拨付等问题;从“事后纠偏”到“事前防控”,通过设置风险预警指标,实时监测部门预算执行偏差率;从“单一监督”到“综合治理”,打通财政、税务、工商等多部门数据壁垒,识别虚假交易、关联交易等隐蔽问题,推动跨部门联合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