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是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是推动审计监督职能落地的重要力量。“能查、能说、能写”能力是审计工作的核心本领,审计青年干部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精益求精”的责任感,在审计实践中以“三能”本领筑牢履职根基,为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锤炼“能查”本领,筑牢审计监督的“基石”。“能查”是审计工作的立身之本,是发现问题、揭示风险的核心能力。审计青年干部要把“查深查透问题”作为首要目标,在实践中炼就“火眼金睛”,让审计监督真正“长牙带刺”。一方面,要夯实专业基础,练就“精准发现”的硬功夫。审计工作涉及财政、金融、工程、民生等多个领域,青年干部既要熟练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国家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明晰审计权限、程序和标准,又要深入研究被审计领域的政策背景、业务流程和行业规律。同时,学习大数据审计技术,通过数据比对、模型构建、疑点筛查,从海量数据中精准定位问题线索。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锤炼“深挖根源”的真本领。审计不仅要发现表面问题,更要探究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漏洞。青年干部在审计现场要保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对发现的疑点不轻易放过,既查“事”的来龙去脉,也查“责”的归属边界,确保每一个问题都有充分的证据支撑,每一份底稿都经得起检验,让审计结论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提升“能说”水平,架起审计沟通的“桥梁”。“能说”是审计工作的沟通纽带,是传递审计意见、推动问题整改的重要能力。审计青年干部要学会“精准表达、有效沟通”,既要敢于“说真话、报实情”,又要善于“讲方法、重策略”,让审计监督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一是要做到“言之有物”,让沟通有“底气”。审计沟通不是简单的“告知”,而是基于事实的“理性对话”。青年干部在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时,要先理清问题的脉络,用数据和证据说话,避免“模糊表述”“主观判断”。同时,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职能定位,从“促进规范管理、提升工作质效”的角度提出意见,而不是单纯“挑毛病”,让被审计单位感受到审计的“帮助性”而非“对抗性”。 二是要学会“言之有术”,让沟通有“效果”。审计沟通面对的对象不同,沟通方式也需灵活调整。与领导干部沟通时,要聚焦重点、简明扼要,用“短平快”的方式汇报核心问题和风险;与业务人员沟通时,要耐心细致、解释到位,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堆砌;与群众沟通时,要接地气、讲白话,要放下“架子”,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交流,切实了解“急难愁盼”。同时,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面对不配合时,既要坚持原则、阐明审计职责,又要避免激化矛盾,通过理性沟通争取理解支持,为审计工作顺利推进营造良好氛围。
打磨“能写”能力,擦亮审计成果的“名片”。“能写”是审计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是服务政府决策、推动问题整改的重要载体。审计青年干部要把“写好审计文书”作为重要任务,让审计报告、专报、信息成为“传递审计声音、发挥审计价值”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提升“写准”的能力,让审计文书“客观严谨”。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必须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建议可行。青年干部撰写报告时,要严格遵循“问题导向、客观中立”的原则,问题描述要“要素齐全”,明确时间、地点、主体、事件、后果;定性判断要“依据充分”,引用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款要精准,避免“张冠李戴”;整改建议要“具体可行”,杜绝“空泛表述”。同时,要注重逻辑结构,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读者能快速把握审计发现的核心问题、原因及建议。 另一方面,要提升“写深”的能力,让审计成果“增值提效”。审计不仅要“报问题”,更要“献良策”。青年干部要善于从审计发现的个案问题中提炼共性规律,从具体业务问题中挖掘体制机制短板,通过审计专报、信息等形式,反映重大风险、提出建设性意见。要注重文字锤炼,做到“言简意赅、精准有力”,避免冗余表述,让审计成果既能“上接天线”,契合政府决策需求,又能“下接地气”,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审计一个项目、规范一个领域”的目标。
青年兴则审计兴,青年强则审计强。审计青年干部正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要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自觉,在“能查、能说、能写”的锤炼中不断提升自己,把青春奋斗融入审计事业,以过硬本领扛起新时代审计监督的职责使命,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孙万娟)